惠连健康服务体系

自查乳腺癌有用吗?感觉有乳腺癌肿瘤还是做PET-CT/MR检测

突然出现的结节以及乳头有铁锈色或黄绿色液体溢出时,需要引起重视。成年女性建议每月进行一次乳房自查。同时,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做1次乳腺全景医学影像PET-CT/MR检查;70岁以上的女性建议每1—2年做1次乳腺全景医学影像PET-CT/MR检查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规范》指出,女性可通过触摸、观察等自我检查的方法预防乳腺癌。但欧美国家通过临床研究却发现自我检查并不能提高乳腺癌患者总生存率。如今,乳腺癌已经取代肺癌成为世界第一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中国上升趋势明显。这种情况下,自我检查还适用吗?提高乳腺癌早诊早治率和五年生存率又难在哪?

  一年一度的“粉红丝带月”如期而至,围绕上述问题,搜狐健康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马飞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自我检查对患者来说是活命的机会

  “有个患者刚见面就说特别感谢我,我当然觉得奇怪,还没有开始治疗呢,为什么要感谢我?仔细一问,她说她在看电视的时候看到了我讲的乳房自我检查科普,一边看一边照着做,结果真发现了异常,赶忙到医院找我看病。如果她没看到视频、没做自我检查,可能拖三个月、半年,甚至到了晚期才来救治,也就丧失了彻底治愈的机会。”

  回答问题前,马飞教授讲述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真实案例,其实也从侧面给出了他的答案:基于我国现有的卫生经济水平,还是要强调、推广乳腺的自我检查。对于患者来讲,如果能通过自我检查发现问题,那就意味着拥有了“活得更久”的机会。

  马飞教授解释说,欧美国家几乎可以做到乳腺癌全民筛查,所以自我检查的价值就不那么明显,对提高总生存率意义不大。但中国乳腺癌一期诊断率只有不到20%,远低于欧美国家50%左右的数据。看看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就能发现,即便是大城市的女性,也很难做到定期、科学、专业的乳腺癌筛查。在医疗资源不足和预防理念缺乏的当下,自我检查仍然能帮助很多女性朋友尽早发现异常,及时就诊。这也是提高早诊早治率的关键之一。

  如何正确做自我检查?

  一看:在有镜子的私密空间内,充分暴露双侧乳房,活动手臂,做展开上举动作,观察双侧乳房是否对称,双侧乳头是否在同一水平面,是否随着手臂的运动在上下移动。

  二摸:左手触摸右侧乳房,右手触摸左侧乳房,用指腹深浅点按,覆盖整个乳房,包括腋窝处,感受乳房里有没有结节;

  三挤:挤压双侧乳头,观察是否有乳头溢液。

  马飞教授提醒,当发现乳房内有质地较硬的、突然出现的结节以及乳头有铁锈色或黄绿色液体溢出时,需要引起重视。成年女性建议每月进行一次乳房自查。同时,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做1次乳腺全景医学影像PET-CT/MR检查;70岁以上的女性建议每1—2年做1次乳腺全景医学影像PET-CT/MR检查。

  患者要懂,又不能太懂

  将乳腺癌防治站线前移是马飞教授始终在推动的一件事,除了临床上的专业工作外,他还经常参加形式各异的科普活动,为的就是提高公众认识,通过科普教育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让高危人群理解筛查的意义,努力控制乳腺癌增长的发病率,降低死亡率。

  今年“粉红丝带月”期间,马飞教授作为主编之一的新书《你并不是孤勇者》举行了发布会。跟往常的科普内容不同,这本书记录了百位乳腺癌患者的真实抗癌经历,除了讲述乳腺癌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内容外,更多的是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

  书中有些癌友的“癌龄”已经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了,在马飞教授看来,她们做的最对的一件事,就是能够直面癌症。“跟感冒发烧一样,癌症只是一种疾病,我们为什么要躲着别人,不让大家知道呢?既然有勇气面对癌症,就有勇气战胜癌症。”

  但是做科普时间久了,也有纠结和顾虑。俗话说“久病成医”,因为治疗周期长,有些患者在治病过程中,已经成为“半个专家”了,甚至在医生给出建议前,就给自己开好了“处方”。

  “其实对于疾病知识,尤其是治疗知识,我反而会劝患者不用过于关注。”马飞教授解释说,肿瘤治疗很复杂,一个好的医生成长起来都要十几年,患者很难通过自学掌握这些医疗知识。相反,患者最应该关注的是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办法,像如何吃、如何住、如何行、如何释放心灵等等。

  此外,无论是患者还是医务工作者,眼光都要更开阔,不能只关注乳腺癌治疗本身,也要聚焦不良反应、生育能力保存等多方面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全方位照护。

  提高总体生存率,要“啃最硬的骨头”

  目前,我国乳腺癌总体五年生存率已经达到80%左右,但距离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难治性的、晚期的乳腺癌是极大拉低五年生存率的关键因素。

  据马飞教授介绍,乳腺癌分型众多,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NBC),即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表达均为阴性的乳腺癌是所有亚型中预后最差的一类,也最难治,在乳腺癌总体人群中大约占比10%,早期复发风险高,治疗手段有限,主要还是化疗,容易耐药,一旦复发,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因此,三阴性乳腺癌,尤其是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对患者的生存期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我们希望把三阴性乳腺癌阻断在早期,所以需要新理念和新治疗手段。一方面,利用新辅助治疗的理念,让肿瘤从中晚期降期变成早期。另一方面,在治疗手段上,可以通过免疫联合化疗的方案来提高治疗效果。”马飞教授提到的新辅助治疗理念和“免疫治疗+化疗药”这一全新手段是近年来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国内,已有帕博利珠单抗获批用于早期高危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但尚无针对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免疫治疗药物获批。

  今年上半年,国内首个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阳性结果的Ⅲ期注册研究TORCHLIGHT研究公布了期中分析结果并指出:与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相比,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用于首诊Ⅳ期或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可显著延长PD-L1阳性人群的无进展生存期,同时,全人群和PD-L1阳性人群的次要终点总生存期也显示出明显获益趋势。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