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家团队解读
癌症早期发现可显著提高治愈率,但多数恶性肿瘤早期症状隐匿。本文基于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和临床指南,整理十大高发癌症的高危人群、筛查方法及预防建议,助您科学防癌。
一、肿瘤早筛:为何如此重要?
- 早期 vs 晚期生存率对比
- 肺癌:早期5年生存率>70% vs 晚期<10%
- 乳腺癌:早期治愈率>90% vs 晚期<30%
- 筛查核心价值
- 在肿瘤未转移前发现,治疗更简单、费用更低。
- 部分癌前病变(如肠息肉、宫颈上皮内瘤变)可阻断进展。
二、十大高发癌症早筛指南
1. 肺癌(发病率第1)
▶ 高危人群
- 年龄≥50岁 + 吸烟≥20包年(或二手烟暴露)
- 慢性肺病(如COPD)、职业暴露(石棉/氡)、家族史
▶ 筛查方法
- 低剂量螺旋CT(LDCT):每年1次(检出率比X光高4倍)
- 避免:胸片(漏诊率高)
▶ 预防建议
- 戒烟!戒烟10年后肺癌风险降50%
- 厨房安装油烟机,减少PM2.5暴露
2. 结直肠癌(发病率第2)
▶ 高危人群
- 肠息肉/炎症性肠病史、家族史
- 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便血/排便习惯改变
▶ 筛查方法
- 结肠镜:金标准,每5-10年1次(发现息肉可当场切除)
- 便潜血试验:每年1次(初筛,阳性需进一步检查)
▶ 预防建议
- 每日膳食纤维≥25g(全谷物、蔬菜)
- 红肉每周<500g,加工肉类少吃
3. 甲状腺癌(发病率第3)
▶ 高危人群
- 童年头颈部放射史、家族史
- 女性(发病率是男性3倍)
▶ 筛查方法
- 甲状腺超声:首选,无辐射
- 细针穿刺活检:可疑结节确诊
▶ 预防建议
- 避免不必要的颈部CT/X光检查
- 碘摄入适量(海带、紫菜勿过量)
4. 肝癌(发病率第4)
▶ 高危人群
- 乙肝/丙肝携带者、肝硬化
- 长期酗酒、黄曲霉素暴露(霉变食物)
▶ 筛查方法
- 超声+AFP检测:每6个月1次(高危人群)
- 增强CT/MRI:疑似病例确诊
▶ 预防建议
5. 胃癌(发病率第5)
▶ 高危人群
- 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
- 高盐饮食(腌菜、咸鱼)、家族史
▶ 筛查方法
- 胃镜:金标准,每2-3年1次(可同时检测HP)
- 幽门螺杆菌检测:C13/C14呼气试验
▶ 预防建议
- 分餐制减少HP传播
- 少吃烫食(>65℃损伤食管胃黏膜)
6. 乳腺癌(女性第1)
▶ 高危人群
- 直系亲属患乳腺癌、BRCA基因突变
- 未生育/晚育、雌激素替代治疗
▶ 筛查方法
- 乳腺超声:<40岁首选
- 钼靶(X线):≥40岁每年1次(致密乳腺需联合超声)
▶ 预防建议
7. 食管癌(发病率第7)
▶ 高危人群
- 长期吸烟/酗酒、喜烫食(如功夫茶)
- 河南/河北等高发地区居民
▶ 筛查方法
▶ 预防建议
- 食物温度<60℃
- 戒烟酒!吸烟+饮酒者风险增100倍
8. 宫颈癌(女性第8)
▶ 高危人群
- HPV持续感染(尤其16/18型)
- 多个性伴侣、免疫抑制(如HIV)
▶ 筛查方法
- TCT+HPV检测:21岁起每3年1次
- HPV疫苗:9-45岁均可接种
▶ 预防建议
- 即使接种疫苗仍需定期筛查
- 安全性行为(使用避孕套)
9. 前列腺癌(男性第6)
▶ 高危人群
- 年龄≥50岁、非裔美国人
- 家族史(父亲/兄弟患病)
▶ 筛查方法
- PSA检测:每年1次(争议:可能过度诊断)
- 直肠指检:辅助手段
▶ 预防建议
- 番茄红素(熟番茄)或有益
- 避免久坐(增加盆腔充血)
10. 胰腺癌(癌中之王)
▶ 高危人群
▶ 筛查方法
- 超声/CT/MRI:高危人群每年1次
- CA19-9检测:辅助诊断(特异性低)
▶ 预防建议
三、肿瘤早筛常见误区
❌ “没症状不用查” → 多数癌症早期无症状!
❌ “肿瘤标志物正常=没癌” → 仅辅助手段,假阴性常见
✅ 正确做法:
- 高危人群按指南定期筛查
- 普通人群关注异常信号(如持续消瘦、不明出血)
四、专家总结
- 筛查个性化:根据年龄、家族史、生活习惯选择项目。
- 早筛≠过度检查:避免无意义辐射(如健康人每年CT)。
- 防癌四要素:
- 戒烟限酒
- 均衡饮食(少加工食品)
- 运动控体重(BMI<24)
- 定期筛查(高危人群)
癌症可防可控,科学早筛是关键!
(数据来源:国家癌症中心《202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