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尿路局部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当尿路出现梗阻,尿液就会淤积,此时若再发生尿路感染,尤其是某些细菌能将尿素分解为氨,使尿液变为碱性,就非常有利于磷酸盐、碳酸盐沉积,进而形成结石。比如,患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男性,由于尿路梗阻,就比普通人更容易患上肾结石。
肾结石,是指晶体物质(如钙、草酸盐、尿酸盐等)从尿液中析出并沉积于肾脏,部分可与有机物质相结合 。它就像一颗悄然埋下的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健康危机。肾结石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多认为与代谢异常、尿路局部因素、或者药物因素等有关。
从代谢异常角度来看,当形成结石的物质,如尿钙、尿酸等排出增加,而尿中抑制晶体形成和聚集的物质,像枸橼酸、镁等减少,再加上尿量减少,就容易为结石的形成创造条件。举个例子,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长期大量摄入高钙、高嘌呤食物,而又不爱喝水,其尿液中的钙和尿酸含量就可能升高,抑制物质减少,从而增加了肾结石的发病风险。
尿路局部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当尿路出现梗阻,尿液就会淤积,此时若再发生尿路感染,尤其是某些细菌能将尿素分解为氨,使尿液变为碱性,就非常有利于磷酸盐、碳酸盐沉积,进而形成结石。比如,患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男性,由于尿路梗阻,就比普通人更容易患上肾结石。
药物因素同样可能引发肾结石。像氨苯蝶啶等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可能会改变尿液的成分和酸碱度,促使结石形成。
肾结石的种类繁多,根据成分不同,常见的有含钙结石、尿酸结石、磷酸镁铵结石、胱氨酸结石等 。其中,含钙结石最为常见,主要是由于尿液中的钙盐沉积造成的。这类结石质地一般较硬,形状不规则,颜色多为棕褐色。尿酸结石则与尿酸代谢异常密切相关,当人体内尿酸水平偏高,肾脏不能及时将其排泄出去,残留在肾盂、输尿管中的尿酸就容易形成结石。尿酸结石质地也比较硬,表面光滑,多呈颗粒状,颜色以黄色或棕红色为主。
不同类型的肾结石,其形成原因各有侧重。除了上述提到的代谢、尿路和药物因素外,饮食习惯对结石类型也有着重要影响。喜欢吃动物内脏及海鲜的人,体内嘌呤含量往往较高,容易得尿酸结石;而喜欢吃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人,则容易得含钙结石。
肾结石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有腰腹部疼痛、血尿、恶心、呕吐等。疼痛是肾结石最主要的症状之一,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因结石的大小、位置、移动情况等因素而异。有些患者会感到腰部隐痛或钝痛,而有些患者则会突然发作剧烈的绞痛,疼痛可向会阴部、下腹部放射,让人难以忍受,甚至伴有大汗淋漓、坐卧不安等症状 。血尿也是较为常见的症状,主要是由于结石在肾脏或输尿管内移动,划伤黏膜引起的,通常表现为肉眼可见的血尿,或者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的镜下血尿。此外,当结石引起尿路梗阻合并感染时,还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尿道结石:肾结石的 “连锁反应”
尿道结石与肾结石紧密相连,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中的一环。当肾脏里的结石较小,直径小于 0.6 厘米时,就有可能随着尿液的流动,离开肾脏,经输尿管进入膀胱,再从膀胱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结石卡在尿道的狭窄部位,如尿道外口、舟状窝、尿道膜部等,就会形成尿道结石 。这就好比一条原本通畅的河道,突然有了一块大石头堵住,水流自然就不顺畅了。
尿道结石一旦形成,便会带来一系列令人困扰的症状。排尿困难是最典型的症状之一,患者在排尿时会明显感到费力,尿液流速减慢,尿线变细,甚至呈点滴状排出。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尿潴留,尿液完全无法排出,让人痛苦不堪。这是因为结石堵塞了尿道,阻碍了尿液的正常通道。就像水管被异物堵塞,水流无法正常通过一样。
尿痛也是尿道结石常见的症状,患者在排尿时,尿道会有明显的疼痛、烧灼感,疼痛可放射至阴茎头部或会阴部。这种疼痛往往突然发作,让人难以忍受,尤其是在排尿终末时,疼痛可能会加剧。
血尿也是尿道结石的重要信号,这是由于结石在尿道内移动,损伤了尿道黏膜,导致出血。血尿的程度不一,轻者可能只是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红细胞,重者则可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尿液呈洗肉水样或带有血丝。
除了这些,尿道结石患者还可能出现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这是因为结石刺激了尿道和膀胱黏膜,引发了炎症反应。部分患者在阴茎部还能摸到硬结,并有明显的压痛。
结石的诊断与检测:精准定位 “敌人”
当怀疑患有肾结石或尿道结石时,及时准确的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 “揪出” 这些隐藏在泌尿系统中的结石。
泌尿系统超声是一种常用的初步检查手段,它就像一双 “透视眼”,能够清晰地观察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结构,发现结石的踪迹 。通过超声检查,医生可以确定结石的位置、大小和数量,还能了解是否存在尿路梗阻、肾积水等并发症。而且,超声检查具有无辐射、操作简便、价格相对较低等优点,特别适合孕妇、儿童以及对 X 线敏感的人群 。比如,一位孕妇在孕期出现了腰痛和血尿的症状,医生首先就会考虑采用泌尿系统超声来排查是否患有结石,这样既安全又能快速得到诊断结果。
CT 扫描则更为精准,它能够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即使是很小的结石,在 CT 扫描下也无所遁形。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如结石位于肾脏的特殊部位,或者结石成分特殊、在超声检查中显示不清晰时,CT 扫描就能发挥出它的优势,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
尿常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检查。通过对尿液的分析,医生可以了解尿液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等异常成分。如果尿液中红细胞增多,就提示可能存在结石损伤尿路黏膜导致出血;白细胞增多则可能意味着存在泌尿系统感染,这在结石患者中也较为常见 。尿常规检查操作简单、成本低,能够为医生提供初步的诊断线索,就像是诊断结石的 “前哨兵”。
治疗策略:全方位攻克结石难题
面对肾结石和尿道结石这两大泌尿系统的 “顽疾”,医学上已经发展出了一套全面且个性化的治疗策略,旨在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
药物治疗是一种较为保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结石较小、症状较轻的患者。对于直径小于 0.6 厘米的结石,有一定的自行排出概率,此时医生通常会开具一些药物来辅助结石排出。例如,坦索罗辛等 α 受体阻滞剂,它可以松弛输尿管下段平滑肌,促进结石排出 。此外,对于尿酸结石患者,别嘌醇可以抑制尿酸合成,枸橼酸氢钾钠等药物则可以碱化尿液,帮助溶解尿酸结石 。药物治疗的优点在于副作用相对较小,患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治疗,但需要定期复查,观察结石的排出情况。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它利用高能冲击波聚焦于结石,将结石击碎成细小的颗粒,然后这些小颗粒随尿液自然排出体外 。这种方法适用于直径小于 2 厘米的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其优势在于无需开刀,患者恢复快,痛苦相对较小,对身体的创伤也较小。比如,一位年轻患者体检时发现左肾结石,直径约 1.5 厘米,身体没有其他严重疾病,此时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过,该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体积较大、质地较硬的结石,可能需要多次碎石,且碎石后可能会出现血尿、疼痛等不适症状,少数情况下还可能导致肾脏损伤 。
输尿管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它通过人体自然腔道进行操作,从尿道插入输尿管镜,找到结石后,利用激光、超声等能量将结石击碎并取出 。这种手术适用于输尿管中下段结石以及部分肾结石。根据结石的位置和情况,又可分为输尿管硬镜和输尿管软镜手术。输尿管硬镜主要用于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它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较短;而输尿管软镜则更适合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和肾脏内的结石,它可以弯曲,能够到达肾脏的各个部位,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通常术后 1 – 2 天就可出院 。但输尿管镜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术中可能出现输尿管穿孔、结石移位等情况 。
经皮肾镜手术则适用于较大的肾结石,特别是直径大于 2 厘米的结石,或者是那些经过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结石 。手术时,医生会在患者腰部建立一个微小的通道,通过这个通道将肾镜插入肾脏,直接对结石进行碎石和取石操作。经皮肾镜手术可以一次性清除较大的结石,取石效果较为彻底 。然而,该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且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术后需要留置肾造瘘管,患者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
预防措施:从生活细节守护泌尿健康
俗话说:“预防胜于治疗。” 对于肾结石和尿道结石来说,积极采取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发病风险,让我们的泌尿系统保持健康。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是预防结石的关键。多喝水能够稀释尿液,减少结石成分的浓度,降低结石形成的机会 。建议每天饮用 2000 – 3000 毫升的水,使尿液保持清亮或微黄 。除了白开水,也可以适量饮用一些柠檬水,柠檬水中的枸橼酸有助于抑制结石形成。同时,要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特别是在运动前后、出汗较多时,更要及时补充水分 。比如,一位经常运动的上班族,在每次运动前、中、后都饮用一杯水,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因运动出汗导致尿液浓缩,降低结石形成的风险 。
饮食调整也至关重要。对于草酸钙结石患者,应减少高草酸食物的摄入,如菠菜、巧克力、坚果等 。在烹饪菠菜时,可以先将菠菜焯水,去除部分草酸。同时,要注意控制钙的摄入量,并非所有结石患者都需要严格限钙,适量摄入钙可以与肠道内的草酸结合,减少草酸吸收 。对于尿酸结石患者,要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 。可以多吃一些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等,碱化尿液,有助于溶解尿酸结石 。
适度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促进尿液排出,减少结石形成的风险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对于已经患有结石的患者,适当的运动还可能有助于小结石的排出 。例如,一些肾下盏结石患者,通过每天坚持做倒立或胸膝卧位等运动,配合大量饮水,成功排出了结石 。
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肥胖是结石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控制体重,能够降低结石的发病风险 。同时,要避免长时间久坐,定时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尿液流动 。对于有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如尿路感染、尿路梗阻等,要积极治疗,防止疾病诱发结石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泌尿系统超声和尿常规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结石,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